5月22日上午,国务委员、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王勇紧急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专题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实时调度研判震情灾情,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发生后,应急响应系统迅速运转。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连夜派出工作组赴云南和青海,指导协助地方开展抢险救援救灾工作。目前,云南省减灾委启动二级应急响应、青海启动重大地震灾害Ⅱ级应急响应。
截至22日16时,云南调派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143车664人携带33条搜救犬和搜救装备赶赴震区,组织救援行动11起,解救被困、被埋压群众17人,正在对震中附近乡镇进行全面摸排搜寻,确保不漏一户一人;青海调集1支重型救援队、3支轻型救援队,共70辆消防车、296名指战员,已走访排查750余户,疏散转移群众3600余人。
转移受灾群众
转移受灾群众
22日下午,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向青海省、云南省分别紧急预拨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1000万元,支持帮助地方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妥善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紧急向云南地震灾区调拨帐篷5000顶、折叠床1万张、毛毯2万床,并指导地方有序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做好救助安置工作。
与此同时,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对震区道路、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等进行排查检查,防范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中国地震局组织云南、四川地震局现场工作队57人携带应急装备紧急赶赴震区,强化流动监测。
此次云南、青海两地发生的多次地震,牵动人心。两地地震时间间隔之短、震级之高,为近年来所罕见。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书记、副所长张晓东表示,云青两地地震只是时间上比较近,没有直接的关联。
据中国地震预警网大陆地震预警中心发布的消息显示,预警系统提前74秒-83秒向昆明发出了预警,提前3秒-4秒向大理市发出了预警。震中附近云南、四川地区开通了地震预警功能的手机、电视、“大喇叭”等也都发出预警。移动互联时代这种预警信息的精准“下沉”,为民众紧急避险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尽管两地的地震都发生在深夜和凌晨,但预警和应急响应系统都实现了高效、有序运转,体现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的成熟。而当地政府一系列及时有力的宣传教育、动员组织,加上民众积极配合,也让这次地震中的应急能力有了整体提升。这无疑对地震带来的伤害和损失降到最低,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给了民众一份安全感。
目前,救灾和灾情核实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不过,结合此次地震发生的特点来看,后续的救援安置,以及防范次生灾害等方面,还需要克服较多困难。
首先,两地地震都发生在高原地区,气候变化较大。5月22日上午,玛多县有雨夹雪,最高气温只有4~7℃,震区需注意防范雨夹雪和低温天气对救援安置等工作的不利影响。而大理州5月24日开始有阵雨,也需注意降雨引起的道路能见度下降以及道路湿滑。尤其当前又正值汛期,对于可能面临的极端天气等影响,也需有充分预案。
此外,由于震中距城镇较远,虽降低了对人员的伤害,但地广人稀的特点也对救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本地救援力量可能存在不足,还需要注意避免留下救援盲区。而地震影响较大的区域多在农村地区,且不少是牧区,房屋的抗震能力相对不足,或也加大了灾害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加之余震频繁,以及当前仍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这些因素都需要在后续的救援和安置中予以重视。
就在前些天,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在四川开展了抗震救灾演习,目的就是推动各地完善应急准备,增强应急救援的合力和效能,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促进提升现代化抗震救灾能力水平。在此次两地发生的地震中,预警和应急响应系统的高效、有序运转,也证明了这种演习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必要性。
而有了这种未雨绸缪的应急救灾备战,相信在这次云南、青海地震救援实战中,我们有能力交上一份合格答卷,将地震带来的损失和伤害降到最低,尽全力呵护好每一个生命。
来源:应急管理部、新华社、新京报、云南消防、青海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