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日常开展消防救援演练
晨光初透,一支身着“火焰蓝”的队伍踏露奔跑,消防队员手中高擎的党旗在熹微中猎猎翻飞。这是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再寻常不过的晨练现场。
在这日复一日的奔跑中,一场消防安全治理变革也正在发生:从老旧小区的防盗窗改造到化工园区的智能监测,从田间地头的安全授课到云端平台的隐患上报……党建的“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响水消防事业的“蓝色血脉”,共同浇筑着这座城市的韧性安全之基。
曾经,响水县基层消防安全治理面临着“管不了”“不会管”“管不好”的三重困境,如何找到突破口?近年来,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以“水响蓝烽”党建品牌为纽带,通过政治引领破局、组织聚力赋能、机制创新提效的三维路径,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消防安全治理的强大效能,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响水经验”。
筑牢责任体系 破解“管不了”困局
走进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营区,“水响蓝烽”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大队党委精心打造的党建领航品牌,更是全体指战员的精神旗帜。”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党委书记王为奇介绍,红是初心,蓝是使命,红蓝交融,方能铸就守护人民的钢铁长城。
在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的荣誉长廊,老党员任金堂正在为新队员讲述消防战士们的英雄故事。各类奖章在朝阳中闪光,他的目光掠过墙上那些年轻的面庞,坚定地说:“把初心传递下去,把使命继承下来,这支队伍才能永远充满战斗力。”
基层消防治理的首要难题是“管不了”——责任分散、协同薄弱,导致许多问题悬而未决。王为奇介绍,近年来,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从政治引领入手,将“对党忠诚、竭诚为民”的政治要求转化为责任落实的刚性约束。
“1+N”党建联建机制成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由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党委牵头,联合社区、企业、村镇党组织建立党建共建联盟,把消防治理责任纳入各单位党组织考核清单。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党员骨干与社区网格员组成小队,开展“逐户排查+方案定制”行动。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协调企业捐赠灭火器300余具,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多头管理、责任悬空”问题。
同时,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抢抓契机加快推进基层消防站建设,全县2座城市中心站、1座特勤消防站、7座乡镇消防站、1座高速救援站,覆盖全县各镇区,连接响水消防统一指挥调度的灭火救援体系“一张网”布局正式运转。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党委班子成员实行 “分片包抓”责任制,针对化工企业、农村作坊等监管难点,带头深入一线。
“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责任体系的构建让原本“管不了”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责任主体和解决方案。防盗窗安全整治是检验责任体系的试金石。响水县聚焦居民小区防盗窗安全问题,县政府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实行“数据每日更新、进度每半月调度”制度,以镇区为单位,村居干部、网格员、物管人员联合开展摸排,形成“一户一档”清单台账。
截至目前,响水县已排查无逃生通道防盗窗12315户,完成改造6025户,投入资金约100余万元,落实“镇区属地主责、部门监管责任、物业主体责任”的“三级三责”措施,切实筑牢了整治目标的“责任网”。
激活专业动能 解决“不会管”难题
“‘不会管’的本质是专业能力不足与治理方法单一。”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相关负责人道破问题所在。
近年来,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专业赋能的实效,通过“六蓝工程”打造了“蓝烽”党员服务队、“蓝体”竞技教练组等特色团队矩阵,由党员骨干牵头攻克监管技术难关。
针对农村火灾防控薄弱点,党员服务队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定制化”培训200余场,用“土办法+专业知识”教会村民排查隐患、使用器材,让治理服务精准触达“神经末梢”。
响水乡间的田埂上,翻开“蓝烽党员服务队”队员卞豪的背包,除了检查设备,还有一本磨破了边的民情日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家每户的消防隐患,以及村民们的实际困难。
“消防安全治理要像春雨一样,既要普降,更要精准滴灌。”这是卞豪常说的话。在他的推动下,村里的草垛远离了房屋,电线穿上了防护管,就连最偏僻的农户家也配上了灭火器。
“将党日活动开到训练场、开到社区里、开到群众中,让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李勇耀说,在响水,党的组织生活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党员身份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近年来,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还打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壁垒,将党日活动搬进训练场、比武场,通过“蓝言”理论小讲台分享火场经验,以“班组擂台赛”锤炼实战技能。
“韧性”成为了响水消防救援更响亮的生动诠释。它是在老旧小区改造时,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党员服务队连续三个月每晚入户走访的耐心;是在化工园区,技术攻坚组为一个小数点反复验算的严谨;是在训练场上,为突破0.1秒纪录而挥汗如雨的执着。
这种韧性,更在关键时刻迸发出惊人力量。当海边泥潭吞噬生命时,是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党员突击队率先蹚入齐腰深的淤泥;当化工装置岌岌可危时,是“蓝烽”专班连夜制定处置方案。
红与蓝在响水县深度融合,不再是简单的颜色叠加,而是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红给了蓝方向,蓝赋予红力量。”
“比武教头”徐鹏、“灭火活字典”张赛、“传帮带标杆”任金堂、“民心守护者”卞豪……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了党员骨干在专业赋能中的引领作用。
创新长效机制 去除“管不好”顽疾
“管不好”的关键在于治理闭环缺失、长效机制不足。近年来,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以党建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消防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
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建立“排查—整改—回头看”党建闭环管理流程,党员服务队开展常态化隐患排查600余次,对发现问题实行“红黄牌预警”,通过“党员责任区”跟踪整改成效。同时,推行全县八镇两区消防政府专职队全覆盖,将10名事业编人员充实基层治理,政府专职队常态化开展镇区防火巡查,更加增强了隐患排查整治的质效。在电动自行车安全整治中,借鉴全链条治理经验,联合多部门建立“源头管控+日常巡查”机制,有效降低火灾风险。
曾经一段时间,响水县南河镇的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违规停放等问题频发。“蓝烽党员服务队”联合当地社区党组织启动“四维防控”行动:建立“党员骨干+网格员+志愿者”三级巡查队,划分12个责任片区,实行“每日午后、夜间双巡查”,增设防火充电柜32个,在老旧小区划定专用停放区,配备灭火毯等应急器材,引进智能充电桩系统,实现“扫码充电、充满自停、异常报警”功能……随着这些“硬招”频出,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
在改造一新的老旧小区里,几位老人坐在新安装的智能充电桩旁闲聊。“以前晚上睡觉都不踏实,总担心电线起火。现在好了,有了这些贴心设施,还有党员志愿者随时帮忙,心里踏实多了!”
这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党建红+火焰蓝”的融合成果。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从“被动应付”到“主动作为”,从“单打独斗”到“全民参与”,一种全新的安全治理生态正在形成。
为让群众主动参与,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党员宣传员创新“竹板说唱”形式,在夏夜纳凉活动中讲解违规充电危害,用“一提二拔三握四压”八字诀教居民操作灭火器。如今南河镇电动自行车火灾隐患同比下降92%,成为“小切口做实大预防”的典型。
近年来,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创新“网格+志愿”联动努力把“旁观者”变为“守护者”。在响水县经济开发区灌江社区,大队联合社区党组织打造“网格党小组+消防志愿队”双驱模式,将群防群治落到实处。以“1+N”党建联建为基础,在12个社区建立“党员网格员+楼栋长+志愿者”三级防控网,选拔退休干部、热心居民等230人组建“蓝烽志愿团”。社区将“消防共治”纳入居民公约,设立“红黑榜”公示楼道清理、充电规范等情况,鼓励群众主动参与,该模式覆盖的老旧小区火灾隐患同比下降89%,群众自查自纠隐患达217处,真正实现“我的家园我守护”。
响水县消防救援大队将“防消结合”作为主要工作方向,充分发挥辖区消防队伍一站多能的作用,严格落实防火巡查、应急处置、消防培训、便民服务四位一体的职能。今年以来开展消防熟悉2896次,防火宣传2901次,培训人员4549人次,完成全县的消防底册建立及全县消防水源、道路的绘制。
远眺响水县万家灯火,从防盗窗改造的“一户一策”到化工园区的“一企一党员”,从乡村防火的“村规民约”到智能监测的“物联网平台”,响水消防救援大队用实践印证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是破解基层消防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真正的韧性安全之城,不在砖石土木间,它在这红蓝交汇的光芒里,是由信任浇筑、用担当夯实、以专业加固的精神堡垒。”王为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