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自行车管理这一民生课题中,苏州太仓市消防救援大队因地制宜,以“智能化赋能”为支撑,以“日常监管闭环”为保障,在太仓市娄东街道开展试点工作,全面构建起全链条、多维度的治理体系,努力提升居民安全意识,全力消除消防安全隐患。
品牌赋能 织密全域充电服务网
娄东街道人口密集、商贸活跃,电动自行车已成为居民日常出行和沿街商铺经营的核心交通工具。此前与之配套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还有不足,管理存在短板。为此,太仓大队联合娄东街道主动出击,推动“满电回家”,推出惠民政策,共同攻克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难题。
太仓大队联合娄东街道持续推动“满电回家”特色治理品牌,以“街道督导推进+城商协作配合+社区统筹落地”的三方联动模式,系统性破解充电难题。在城市道路上安装充电设施,能让居民或商户无论在通勤、购物还是经营途中,都能快速找到充电点,进一步提升电动自行车的使用便利性。
同时,娄东街道首创“零服务费”惠民政策,充电价格与国家电网同步,完全免除设施运营、维护等环节的服务费。打破以往小时计费的方式,按实结算,用低成本引导居民主动告别“飞线充电”“入户充电”等风险行为,让“满电回家”既安心又暖心。
空间焕新 打造小区安全生态圈
针对安置小区电动自行车停放混乱、设施短缺的共性问题,娄东街道以“空间挖潜、功能升级”为抓手,制定《安置小区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太仓大队联合多部门联合踏勘,全面摸排辖区安置小区的闲置空地、绿化带边缘等“沉睡空间”,因地制宜规划充电停车点位。
在安装充电桩的同时,太仓大队同步指导配备智能安防“三件套”——智能AI摄像头实时监控异常行为,锂电池专用灭火器精准应对火情,消防长钩快速处置紧急情况,共增设智能AI摄像头352个、锂电池专用灭火器528个、消防长钩264个。新增的83处电动自行车棚,将与原有的181处形成互补,构建起“停车有序、充电安全、应急到位”的小区安全生态圈,从根源上缓解管理压力。
微改精提 构建楼道安全防护线
聚焦楼道这一电动自行车违停充电的“重灾区”,太仓大队主动帮扶指导,在华盛园社区开展试点工作,以“小改造”实现“大安全”,推出楼道空间精细化治理方案。对电动自行车易闯入的楼梯下方区域,统一安装定制化阻车栏,从物理层面筑牢“第一道防线”;在楼道显眼处张贴“娄小安”安全标识与漫画海报,用通俗易懂的图文解读违规危害,让安全意识“入脑入心”;更将闲置空间升级为“微型消防点”,配齐灭火器、防汛沙袋等应急物资,让曾经的“风险点”变身“安全岗”。
目前,华盛园社区的172处微型消防点已显成效,以点带面覆盖娄东街道1300余个楼栋的相应点位也已建成,推动基层消防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党建领航 激活多元共治新动能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太仓大队和娄东街道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构建“全民参与”的共治格局。通过成立安置小区电动自行车违规问题纠察队,吸纳党员志愿者、热心居民等500余人,让“身边人管身边事”;创新积分制奖励机制,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自治氛围;推行楼道长责任制,由楼栋骨干负责微型消防点维护、安全宣传等工作。
小区消防志愿者无时无刻不在发光发热,宣传上是“安全宣传员”,通过在业主群推送“飞线充电”危害,线下讲解灭火器使用、电池存放禁忌;日常生活中是“隐患排查员”,每日巡查楼道、充电桩区域,及时劝阻电动自行车进电梯、私拉电线等违规行为,将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应急时是“支援协管员”,参与小区消防演练引导居民疏散,若遇火情,协助特殊群体撤离,为专业救援争取时间,治理触角逐渐延伸至居民生活的“最后一米”。
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太仓市娄东街道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飞线充电等安全隐患得到了治理,居民安全意识显著提升,“满电回家”品牌覆盖下的充电设施使用率持续攀升,小区及楼道环境愈发整洁有序,基层消防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大幅提高,太仓市消防救援大队和娄东街道的有效举措,不仅守住了居民的安全底线,更彰显了基层治理的责任与温度。